第八百七十章:伤筋动骨(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www.48txt.com,全新UI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精彩不容错过,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本站的大力支持。

太多秦人不肯离乡背井出海讨生活,他们自认为习惯了干燥的黄土高原,到了低矮潮湿的地方会生病,说不定这辈子都回不了家乡,埋不进祖坟。

看到有如此多的“红旗军”坚守潼关都觉得安全无虞,因此滞留的秦人越来越多,加上军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

前前后后疏散了二十万出头的战争难民前往“汉江省”或者赤峰卫做工、种田,总有不少人就是故土难离,说啥也不肯远走他乡。

超过十万秦人希望得到“红旗军”保护赖在潼关不肯走,何勇庆、黄惠武也不能用强制手段,他们只能选择就地屯田。

还好,种地这种活儿这个时代人十有八九都会干,挖矿更是有力气不怕苦就行,留在潼关的所有人都不抵制劳动,许多人积极性还很高。

家主的命令是永不放弃潼关,“红旗军”当然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何勇庆、黄惠武等等将佐效仿关外且屯且守的模式,发动十万军民一边大修大建、一边种地。

很快就在以潼关为中心的东边四十里、西边三十里建立了壕堑防御体系,一共圈进来了十几万亩良田,安排了三万青壮年男女屯垦。

砖窑、水泥窑、烧酒作坊、煤矿、金矿等等也消化了几万劳动力,潼关南的山地得到了利用,养鸡、鸭、鹅、山羊。

潼关方圆百里内矿业资源很丰富,煤、铁、铅、铜、黄金储量很大,如果不是兵荒马乱,单单发展矿业就能够解决几十万壮劳力就业。

潼关西边的防线跟流寇建立的防线只相隔三五里不等,黄惠武还每天安排宣传队喊话劝降,效果不错,真有不少流寇夜里爬行三里来到“红旗军”防线请求投降。

这些人大部分不是陕西人,而是原明军,老家在河南、山东或者北直隶、湖广等地。

不管投降的流寇是不是探子,先安排他们屯垦一年观察他们的表现。

由于屯区紧靠黄河有利于灌溉,又由于大量种植高产、耐寒、耐旱的马铃薯,今年收获的粮食基本上能够满足十八万军民的需要,大大减轻了总部的负担。

左都督陕西总兵官孙应元的人马没有多出来反而少了一大半,那是因为几个月前陈皋、林大业带领本部人马回京了。

朝廷用度紧张,兵部得知潼关有“红旗军”协防立刻有了觉悟,不肯再承担一万八千人马的粮饷,并且调离一部分人马。

原本协防潼关的“红旗军”人马跟大明潼关守军人数相仿,而“红旗军”在不断接收、训练溃兵,明军却是不断抽调兵力。

此消彼长,如今孙应元只有七千兵额,实际上也仅仅能够保证五千人马。

而“红旗军”正兵、卫所军就高达两万,还有三天一练的乡勇一万五千,实力不容小觑。

这几个月,何勇庆、黄惠武得到了不少从山西转运来的军需和装备,其中有二百门一磅、三磅弗朗机炮,卫所军都得到了自生铳。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