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兹.塞隆回了洛杉矶,程晓羽通过贾斯丁.比伯的经理人,给她联系了一个CAA的经理人,查理兹.塞隆回去签订合约。
程晓羽则直接来到了蒙特雷的麦克阿比海滩,距离上次过来,依旧有一个多月了,虽然时常通过视频观察这边的情况,但他依旧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三个多月的时间,这一片荒无人烟的乱石海滩就建造起了规模如同一座小城市的摄影场,其中包括及其完整的基础结构和多个摄影棚。
瘦了许多的易云飞和彼得.拉蒙特陪着程晓羽参观了整个片场的建设进度。
彼得.拉蒙特是一个高高壮壮的黑头发白人,难得四十多岁还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从事电影工作的人,他是程晓羽好不容易从“环球”请来的金字招牌。
两个人也见过很多次了,尤其是网络上视频比较多,握过手之后一行人带着安全头盔在这个巨大的工地上游览,四处都是繁忙的工人,不停的有叉车、货车和带着黄色安全头盔穿着满是油污工作服的工人从他们身边走过。
这里回荡着机器的轰鸣和嘈杂的呐喊,有上千工人和几百台机动车在同时工作。
彼得.拉蒙特满是得意的指着一个巨大的立方体说道:“程先生,我们通过爆破制造了两个巨大的水箱,一个可以容纳6400万升水的里面装有泰坦尼克号逼真的重建模型。这个模型可以旋转270度。”
接着又指着另一个小一点的说道:“这一个可容纳有2200万升的水箱,里面有一等舱豪华的内部装饰。大水箱里的模型虽然是完全成比例造的,但是不得不做一些妥协。比如救生艇和烟囱被缩小了十分之一。部分甲板设施被省略,一个前甲板也被省略........救生艇甲板和主甲板均是电影舞台,其它部分全部是钢结构的外表,内部藏着能够使得模型在拍摄沉没景象时倾斜的装置。”
程晓羽和彼得.拉蒙特坐着升降机去观察整个巨大的道具装置。
此刻巨大的水箱旁边还有一个可以在120米长的轨道上行走的、50米高的吊车。这架吊车不但在建造模型时作为建筑工具被使用,在拍摄的时候也会被用来照明和摄影。
在程晓羽的记忆中这些漂亮的宏伟的道具,在相关镜头拍摄完毕之后马上就被拆掉,换了钱,用来补充拍摄经费,在程晓羽看来这是巨大的浪费。
但也无奈,当时的卡梅隆实在太穷了,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能够只花两亿五千万把这部电影拍成,实在是叫人惊叹的事情,不过程晓羽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康斯坦丁的两亿投资其实是不要求分红的,他的要求不过是将这一部分收入合法化而已,这些账务到时候也会在海外结算,不会在美国本土进行。
接着又进了好几个安装又绿幕的摄影棚,里面都是一些单独抠出来的场景,比如船头和一些室内场景,全都是精雕细琢高度还原的布景。
最后他们来到了外表已经成型只等待喷漆的“泰坦尼克号”身边,这里几乎重建了一个南安普顿港,易云飞看着气势宏伟的这艘大船感慨道:“这那是拍电影,这简直就是烧钱!”
虽然天天看到,易云飞还是为金钱和人类的力量而感慨。
程晓羽更加觉得十分震撼,他心里的激动更是无法言表,对他来说彷佛是时光倒流。
这是一艘跟原版泰坦尼克号尺寸一模一样的大船,和卡梅隆修的那个不一样,卡梅隆实际上只修了面对镜头的半艘,并且尺寸略微小一点,因为稍微小一点就能节省出上百万美金的经费。
但程晓羽是完全复刻的,不仅修建了整艘船,将来它也不会被残忍的拆掉,而是改建成一座酒店,迎接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凭吊和回忆这部伟大的电影以及电影中逝去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