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华夏梦之满囤卖粮(1/2)

点击网址进入新版阅读页:www.48txt.com,全新UI设计,增加会员书架,阅读记录等功能,精彩不容错过,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本站的大力支持。

1909年的六月,骄阳似火,洛阳东郊十公里左右的王桥村,能找到的空地上都被晾晒中的小麦占领,就连经过王桥的县级公路上都铺满了粮食。交通部门联合村委会多次整治,但收效甚微,每到麦收时节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村民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天大地大粮食最大,不晾晒麦粒,等着发霉吗?一年到头就这几天最关键!

刚刚经历过饥荒不久的河南人最能体会没有粮食的痛苦,因此上级部门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熬过这几天就好了。

傍晚时分满囤收起小麦、装入蛇皮袋后,推着小车回到家中。从水缸里舀起水大灌一通,浑身舒爽通透,一天的劳累似乎眨眼间消失,晚饭之前还去村外的河里洗了个澡,回到家就看到隔壁的王婶端着水饺等在自家院子里。

村子人朴实,又有联防队员,因此出门不远时不会锁上大门。满囤接过王婶的水饺,换上自家碗,然后将王婶的碗递过去。

“婶子,我吃不了那么多的。”满囤憨厚的笑着,饥荒年份,满囤的家人都死光了,那时他才十五岁,靠着村里人的接济才活了下来。踏实肯干的满囤很得村里人喜欢,饥荒过后日子逐渐好起来,但乡亲们还是经常给满囤送东西吃,农村女人们通常很会做饭,满囤得以享受到家的味道。

“说啥呢,你不是也帮婶子家收麦子吗?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家里不缺那点白面,可不比以前喽,一个村子能饿死一半!”说着王婶又哭起来,娘们就这一点不好,痛苦的回忆很容易勾起泪腺的分泌。

送走王婶。满囤一面吃水饺一面盘算。改朝换代后自己分到了两亩地,村委会的人照顾自己,给的都是好地。这些当初都是地主家的地产。******后地主逃难的逃难,饿死的饿死。村子里的地就便宜了当初的佃户们。

全国统一后,土地改革很快推广到北方,政府大力推行地主投资轻工业、服务业,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以此来推进减租减息。强硬政策、执行力和软性弱化相结合,使这项国策得以进行下去,虽然磕磕绊绊,总归在向前迈进。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制度硬如坚冰。对土地的眷恋深植于国人的骨髓中,家有资产的地主们投资轻工业、服务业得到的利润,大部分用来购买土地,而不是投入扩大再生产。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台了严格的土地买卖法规,才遏制了这一倒退的现象。

只是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土地改革的进度很慢,让吕梁感到焦躁的慢。不过在河南地区,这一国策进行的倒是很顺利,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后农村的土地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不但无主之地众多,农村劳动力还因为饥荒变得稀少。这让农业集中化和机械化成为可能。许多地区,大地主或农业公司正在采用大量的农业机械进行耕种,成果斐然。短短两年时间,河南从粮食进口地变成了粮食出口地,成为北方第一个粮仓。

自家两亩地因为土质较好,使用了种子公司的优良麦种,通过化肥补贴、农药补贴购买了那些新鲜玩意,用在麦田后效果出奇的好。再加上自己精耕细作,共计收获小麦1300斤。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化肥这种新鲜东西一开始还被村民们拒绝,他们认同传统的农家肥。当然,传统堆肥对地质的改善还是很重要的。不过。中原地区几千年下来的耕作让土地变得相当贫瘠,就算农家肥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许多地区已经变成了盐碱地,什么农作物都长不了,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盐碱地改良,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改良后的土壤还是种不了农作物,不过沙枣、白榆、白柳等耐盐碱树木可以存活。

从盐碱地回到化肥,王桥村首先在自家土地上试验化肥的就是满囤,他认为政府决定的事情没有错的,他能过上好日子,还不是政府开恩?每次出门回家,满囤都要在房间正中央的香案上上香,给大总统的画像恭恭敬敬的鞠躬。

试验结果让村民们疯狂,一亩水地的产量竟然增加了一倍多!之后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村民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化肥,让粮食充满了每一个粮仓。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